2019年7月31日,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意见,首次提出“一站式多元解纷、一站式诉讼服务”工作要求。2019年8月1日,最高人民法院发布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 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的意见》,提出全面建设集约高效、多元解纷、便民利民、智慧精准、开放互动、交融共享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,实现一站式多元解纷、一站式诉讼服务,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。
在线调解平台和立体化诉讼服务渠道建设方面,这份意见明确提出全面开展在线调解工作,为当事人提供在线咨询评估、调解、确认、分流、速裁快审等一站式解纷服务。打造“厅网线巡”为一体的诉讼服务中心,通过诉讼服务大厅、诉讼服务网、移动终端、12368诉讼服务热线、巡回办理等多种渠道,为当事人提供一站通办、一网通办、一号通办、一次通办的诉讼服务。
在诉讼服务规范化、标准化建设方面,意见要求以“一次办好”为目标,全面梳理服务项目清单,逐项制定标准化工作规程和一次性办理服务指南,并向社会公开,规范服务流程,提升服务质量。意见还提出拓展全方位诉讼服务功能,为当事人提供诉讼指引类、便民服务类、诉讼辅助类、纠纷解决类、提高效率类、审判事务类等诉讼服务。
诉讼服务是司法文明的窗口。全面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应用,致力于构建“党委领导、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司法保障”的“一站式”多元解纷格局,成立保险、金融、商会、劳动争议、涉企等诉调对接工作站,建立“法院+工会”“法院+律师”“法院+人民调解”等多种形式的诉前调解模式,充分发挥人民调解、行政调解、行业调解、基层治理组织调解等作用,实现由法院“单打独斗”向“多元共治”的彻底转变,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、化解在萌芽。
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,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需求,提供方便、快捷、低成本、能解决问题的解纷方式。为“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”,在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中,人民法院加快构建“法院+社会各界”多元共治格局,与此同时,人民法院还积极拓展社会力量参与纠纷解决的空间,邀请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人民调解员、工会、商会、行业专家、律师学者、退休法律工作者等参与调解。与诉讼相比,调解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不拘泥于特定的程序,随时随地、线上线下都可以开展,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,让正义提速。
“天下无讼”“以和为贵”,这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历来倡导的价值追求。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是矛盾的具体表现,人民法院既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,又处于密切联系群众、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。化解这些矛盾,既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公平正义向往的需要,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。人民法院不仅要定分止争,还要为群众化解纠纷提供多种解决方案,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,提供菜单式、集约式、一站式服务,包括调解、仲裁、审判。群众需要什么方式就提供什么方式,真正做到方便快捷、诉非对接、线上线下联动。人民法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迎难而上、攻坚克难,才能推动人民法院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、实现新发展。